得到app创始人是谁(笑话段子app为什么说罗胖的“得到APP”可以当笑话听)
1、得到APP上的“择偶理论”
在罗振宇的“得到”APP上,罗辑思维第673期音频节目“什么时候该停止思考?”中,罗胖讲了这样一个择偶理论:
“这个原理来自决策学里一个经典的问题。它的通俗版本是这样的——假设你经过一片西瓜地,只能走一次,不能回头,你怎么才能摘到整片西瓜地里那个最大的西瓜?统计学家计算出来的最优策略是一个百分数,37%,什么意思呢?就是假设这个瓜田一共100个西瓜,在经过前37个西瓜的时候,不要做决定,光做一件事,就是测量和记录它们每个的大小。在37个西瓜之后,如果接下来看到一个西瓜比以前看到过的那些都大,那就选择这个西瓜,这种情况下,你摘到最大西瓜的概率是最大的。”
“万维钢老师在他的第一季《精英日课》里面,就专门介绍过这个算法。那节课里万老师举了一个反常识的例子,找结婚对象也可以用这个37%规则。比如一个女青年,从18岁开始找对象,设定的目标是在40岁之前结婚,那么根据37%规则,她的阶段分割点是26.1岁。26.1岁之前是观察期,她应该只交往不结婚,但是必须要记住在交往的男生中间,自己最喜欢的是哪个。26.1岁之后是决策期,再结交新的对象,一旦遇到一个比原来认为的最好的那个还好,或者和那个人差不多一样好的男人,就应该马上把他拿下,和他结婚。”
2、为什么说这个理论是个笑话
为什么说这个理论是个笑话呢?因为找对象跟挑西瓜不是一回事。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第一:西瓜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而对象是否合适是没法测量的。你不可能像测量西瓜大小一样,测出你对每个异性的喜欢程度,更不可能测出你和每个异性的合适程度。这个指标没法量化。当然也有一些量化指标,比如异性的身高、体重、学历、收入、车子、房子等等,但这些指标没法直接换算成喜欢程度和合适程度。
第二:西瓜是被动的、静止的,对象是主动的、活的。你可以挑任何一个你喜欢的西瓜,却不能这样来挑对象,你喜欢他,他不一定喜欢你。
第三:挑西瓜的周期很短,选对象的周期很长。一片西瓜地,100个西瓜,每个西瓜测量一分钟,不到两个小时就能全部测完。而挑对象呢?这个过程长达一二十年,这期间对象、环境和你自己都会发生变化。比如你在18岁至26.1岁——也就是观察期——喜欢的异性,跟26.1岁至40岁——也就是决策期——挑选的对象,在年龄、学历、工作经验、身体状况、收入、出身等各方面差别都会非常大,不可能以观察期的异性为标准来衡量决策期面对的对象。而且你自己也会发生很大变化:决策期的你比观察期的你老了十多岁,这个因素恐怕也不能忽略。
总之,一个挑西瓜的理论用于找对象,就成了不折不扣的笑话。
3、为什么得到APP要贩卖笑话理论
许多人都学过统计学,但你学的统计学里并没有讲过这样的“择偶理论”。统计学枯燥乏味,压根就不是处理找对象这样浪漫的事情的。统计学怎么就变成了得到上可笑的“择偶理论”了呢?
得到APP上贩卖的是10分钟左右一段的音频,每个音频都要达到以下三点标准:
1、把原本系统化的知识拆成一段段的碎片化知识;
2、用听众听得懂的语言讲明白一个他原来没听过的道理;
3、教会听众如何活学活用地使用这个道理。
经过这三点标准化的处理,原本枯燥乏味、科学系统的统计学就变成了一段段可以变现的“择偶理论”。但是,这三点不是那么好达到的,其中第一点最容易,第二点比较难,第三点最难。这个“择偶理论”的第二点和第三点就没处理好,变成了“笑话理论”。
实际上,罗胖本人对这个理论也不太明白,甚至也不太相信,所以他在最后会说:“当然啦,我不是建议你要相信这套算法。”意思就是说:如果你照着我的理论做了,到时候找不到对象可别赖我,钱也别想退。这就是得到APP最大的问题:贩卖他们自己亲手加工出来、但他们自己也不明白、不相信的“知识”。
4、知识付费的未来:超体系化知识
传统的知识是体系化知识,如物理、数学、生物、经济、计算机等,每种知识是一个相对封闭、自圆其说的体系,其实就是一本或厚或薄的教科书。
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是碎片化知识,如维基百科、知乎、得到、喜马拉雅、网易课堂等,它打破了原有的知识体系,把教科书拆散了、揉碎了,分解成一段段的文字或音频、视频,便于学员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吸收。
体系化知识拆成碎片化知识以后,问题很多,比如得到上的“笑话理论”。俗话说“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知识必然会再次融合,形成比原来的体系化知识更系统的超体系化知识。在超体系化知识中,原来的物理、数学、化学、生物等教科书的体系边界会被打破(它们在碎片化的过程中已经被打破了),并融合成一个超级庞大、统一的知识体系,这就是统一知识库。如下图所示:
超体系化的进程已经开始发生了。在得到、喜马拉雅、混沌大学等知识平台中,原有的一节节讲座和音频逐渐演变成了一门门课程。与传统课程相比,这些课程更重视纵横交叉,而且会专门讲一些貌似无用的哲学课,如科学哲学、哲科思维、多元思维模型等。哲学课的作用,就在于统领其他各种具体的、实用的课程,形成超体系化知识。
但是,超体系化知识的构建绝不是加一门哲学课这么简单,它需要完整的、全新的理论和持之以恒的实践。未来成功的知识平台,必将是超体系化知识平台。因为:用户需要的不是一堆树叶,而是一棵枝繁叶茂的知识之树。
利益相关:智人世界俱乐部正在建立一个超体系化的“统一知识库”,欢迎大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