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搞笑幽默有内涵的段子有哪些图片带文字(内涵段子笑话搞笑幽默有内涵的段子有哪些?)

如何幽默?幽默的尺度又在哪里?掌握好这两点,就距离成为幽默的人又近了一步。

我们在生活中与人交往时常常会开点玩笑,或者说个笑话,以此来活跃气氛。但很多时候,因为掌握不好幽默的尺度,说出来的笑话不仅不好笑,而且还容易伤到别人,导致自己成为了一个笑话。那究竟怎么样才能掌握好幽默的尺度呢?

我的观点是,要以中央电视台的幽默尺度来要求自己。

要以中央电视台的幽默尺度来要求自己,这么说,有的人就会跳出来反对了:这不是自我设限吗?我们从事文化工作,做电视节目,拍电影,搞文学创作,条条框框已经够多了,现在说个笑话也要思前想后,到底有没有自由表达的空间了?

其实,所谓自由都是相对的,你自己在家随便怎么去自由表达都没人说你,赤身裸体说笑话都行,只要别开摄像头直播。可一旦你要的自由涉及到「公共区域」,会影响到「他人」,通常就会有尺度来规范你。这应该是常识。

笑话的尺度也是一个道理,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分寸感。分寸感拿捏得当,是检验一个说笑话的人是否成熟的标志。具体,我觉得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有笔的可以拿出来划一下重点,要考:

第一,对象的性别。

我们说笑话,首先面对的问题是说给谁听。这里面又能细分成好几层面。比如性别。说笑话的对象是男是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决定了笑话大范围上的尺度。举个例子:

「早上好啊,看起来你精神不太好,昨晚是不是太辛苦了?」

这个玩笑明显带有一点颜色,适合男人与男人之间,要是说的时候再配上那种有点暧昧的眼神,对方一定微微一笑心领神会。

但是,如果对方是女性,这个玩笑就显然不适合了,不仅对方会觉得尴尬,而且遇到心情不好的,人家还可能会把你 Me Too 了。

简单点说,带有黄色意味的笑话只适合在同性之间开,而在异性之间说类似的笑话属于性骚扰,搞不好会被抓起来。当然了,在搞不清对方的性别的时候就更不要讲有一定危险性的笑话了

第二,对象的熟悉程度。

撇开性别不谈,即便是同性之间,面对熟人与陌生人,说笑话的尺度也完全不同。熟人好理解,我们单说陌生人。大家第一次见面,说个笑话,说得好两人之间的距离迅速拉近,说得不好,就会得罪人。

有一次,我问一位初次见面的新同事:「你说今天这是雾呢,还是霾呢?」同事轻描淡写地说:「这算晴天。」通过开大家都关心的公共话题的玩笑,比如气候,交通,房价等,是最容易拉近谈话双方距离的,因为大家都有共同语言。

第三,内容上的禁忌。

有些玩笑,无论对方是男是女,是陌生人还是熟人,都不要开,因为涉及到了做人底线的问题。

比如,政治玩笑不开。大家都知道,在美国,拿国家领导人开涮是常有的事儿,主持人爱说,观众也爱听。但在中国却不行。每个人的喜好和信仰不一样,你随意拿政治人物开涮,可能觉得不关他的事,但有的人会觉得自己情感受到了侮辱,容易闹得不欢而散。

每个国家的情况和法令不同,尺度也不同,即使在美国,朋友和同事之间为了避免不愉快,大家都不讲关于政治和宗教的话题。出于保护自己和保护话语空间的原因,政治玩笑能不开就不开吧。

如果你不小心碰到了这种爱开政治玩笑的人,我教你一个办法,拿出手机,把摄像头对准他,然后说:讲得太好了,我拍下来替你发个微博?他马上会住口。

再比如,人家的私事不要开玩笑。 人与人之间最起码的礼貌就是要尊重对方隐私,像对方的家庭,妻子和孩子,收入,疾病,等等,都不要开玩笑。

我认识一哥们,去朋友家做客。朋友刚生了孩子,他一看,就说:「哟,你儿子长得好像我啊。」据说他现在还在医院里躺着。

此外,弱势群体的玩笑不开。具体来说,不开穷人和从事底层工作的人的玩笑。一方面这样的玩笑显得不平等,缺乏对他们的尊重;另一方面,嘲讽弱势因为从出发点上就错了,从段子本身而言不仅不会好笑,反而会令人反感。

还有,一些社会约定俗成的公共道德玩笑不开。具体来说,地域和种族歧视的玩笑不开,同性恋的玩笑不开,所谓「城里人与乡下人」、「本地人和外地人」的玩笑不开……很多玩笑并不可乐,却带有一丝沾沾自喜的优越感,令人感到厌恶和不安。

总结一下,包括:政治笑话,隐私笑话,低级的黄色笑话,弱势群体的笑话,引发道德争议的笑话,等等,都最好不要开。大家可以试着比对一下,是不是和中央电视台的幽默尺度很相似?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问了,既然开玩笑有这么多尺度禁忌,那到底什么样的玩笑才合适开呢?接下来我给大家一些如何开笑话不会突破尺度的建议:

建议一:提前做功课。

简单点说,就是试图提前去了解一下你要说笑话的对象,他(她)的个性如何,有没有什么禁忌(比如宗教或者民族习俗),对什么感兴趣,最近正在做什么事情,诸如此类。现在社交网络这么发达,我们在见一个人之前,完全可以先简单了解一下,以免犯错。

比如我第一次和崔永元见面,他是个爱开玩笑的人,他一见我就说,黄西啊,看到你我就开心,你的幽默治愈了我的抑郁。我回答说,不,崔老师,是你的抑郁治愈了我的幽默。

建议二:先观察,再说笑。

开玩笑是需要观察能力的,需要观察对方可以接受多大尺度的笑话。如果把人比作一个陶罐,度量大的人怎么开玩笑都行,而度量小的则尽量不要开过分的玩笑。我们可以先不说话,看看对方到底是哪一类陶罐,再决定说怎样的笑话。

而且这种事情还不能直接问,只能观察,因为如果你直接问,你喜欢开玩笑吗?大部分人都会说:「喜欢啊!」但是她们能接受的尺度是没法问, 也问不出来的。怎么问?「你能接受关于开车的段子吗?」「体重的呢?」对方可能已经开始敏感起来了, 你说谁胖呢?!

建议三:多开自己的玩笑。

既然开玩笑有风险,但在某些场合又必须得活跃气氛,那么就开自己玩笑。开自己玩笑是最没风险,也是最容易获得他人认可的方式。就像最近很火的脱口秀节目我们可以看到,明星上场自黑已经成了一个所有人都可以接受的看点。同样,在生活中,我们把自己放低一点,多开开自己玩笑,绝对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因为自己很清楚自己的尺度在哪里。

记得我在美国的时候,每次上台,基本上都是在开自己的玩笑。亚裔在美国本身就是弱势群体,我的英语充满了东北口音,说的事也是自己在美国打拼时遭遇的倒霉事儿,大家看的时候哈哈大笑,看完之后多一份对移民的理解。

比如,当年在莱特曼秀上,我上台的第一句就是,大家好,我能表演的时间不多,因为我的绿卡快到期了……

建议四:当听众

这一招最有效,如果你搞不清楚这次说笑话的尺度,最好的办法就是做一个好观众。我当年讲脱口秀就是从一个观众做起的。听别人讲段子,开心地笑,好好捧场, 可能是拉近距离最好的办法。通过对方的话和对方的段子,你可以观察了解对方,在适当的时候再讲自己的段子。

沟通心理学强调,一个善于沟通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听众,「倾听」被列为比「说」还重要的沟通技能。相声演员常说,「语言是一门艺术」,而我认为倾听同样是一门艺术,是建立自己良好形象的最简单的办法,不懂得倾听的人是无法取得成功的——贝多芬除外。

记得尼采说过一句话:我们花一年时间学会说话,却要花一辈子学会闭嘴——反正不知道是谁说的话,我都要按在尼采的头上,大家习惯就好。

说到底,笑话只是用来沟通的一种手段,如果我们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作齿轮,用得好,它就是润滑剂,用得不好,它就是 502 胶水,根本转不动。当然,在交往之中,仅仅会说一些尺度内的笑话还不够,还必须让人觉得你的笑话有品质、有内涵、不肤浅,这就需要更多幽默的「技巧」。

智慧话语:人人爱听聪明话 利用共情:你快乐所以我快乐 创造意外:创作笑话就像是在写悬疑小说 妙用夸张:小强啊,你死得好惨 即兴现挂:你的发型好像特朗普 有备无患:我是中华段子宝库 化解尴尬:尴尬点,再尴尬点

智慧话语:人人爱听聪明话

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幽默看起来充满智慧呢?

我开始讲脱口秀的时候效果很不好,坚持了三四年以后碰到一位在这行干了 20 多年的老司机。他看了我的表演后跟我说, 黄西你的段子需要人想一想再笑。所以你应该放慢速度讲,讲完之后给观众一些时间去琢磨琢磨。

我听了他的话, 一点一点地形成了我的冷笑话风格。很多人对我形成的认识也是,我是一个说冷笑话的人。在这个过程中我进而明白了一个道理:大家爱听笑话,但更爱听智慧的笑话。

某种程度上,智慧是解决自卑的底气。它与自卑是此消彼长的。智慧多一点,自卑就会少一点。而那些能说出智慧笑话的人,已经将自卑死死踩在了脚下。

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试图分析了一下。

一、世人都有智力崇拜症。

人的一生,通常是被他人用智力来评判的。从这点看,智力有很功利性的一面。

小时候,大人夸你会说:「哟,这孩子聪明啊,长大一定有出息。」看看,聪明与否直接决定了你未来能否成功。

到了成年,大家在不认识你的情况下,首先拿来判断你的东西是什么?学历。找工作,学历是个门槛;找对象,学历是个砝码;现在就连给孩子找个好学校也得看学历——「对不起,我们这的家长都是硕士以上学历,您才本科毕业,所以是不是考虑给孩子换个学校?」

很势利,也很现实。

从某种程度上说,我的成功是沾了「人人都有智力崇拜症」的光。

到了老年,那就更容易沾光了。在很多人的眼里,老者等同于智者。你要是留个白胡子,减减肥,走起路来一副仙风道骨的模样,那大家简直就把你当做活神仙一样崇拜。

但最近几年,在美国一直有「反智」倾向:大家觉得有头脑的人不够酷不受人待见。大部分学校里的学霸被叫做 nerd 甚至是 geek (极客的由来),是不受异性欢迎的另类,甚至有些学校里如果你交作业会挨揍。小布什、川普这样的人能当选美国总统和这种「反智」倾向不无关系。尤其是川普,他说话和美国小学四年级学生水平差不多。外国人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之一就是智慧,所以这种反智倾向对大多数中国人是不利的。

不过所有的事情都是物极必反。随着高科技产业的发达和民众教育水平的提高,目前也有更加认可智慧的倾向。《生活大爆炸》《硅谷》《小谢尔顿》等关于学霸的剧变得非常流行。甚至有一个新词儿叫做 Sapiosexual, 认为有智慧的人性感。

二、聪明的笑话看起来更高明。

人最怕的不是被别人打倒在地,而是怕被人说自己傻。身体上的弱势造成的创伤是身体上的,可以修补,回头还偷偷骂打人者一句「傻大个」和「有勇无谋」。

但智力上的弱势却会造成心理和精神创伤。因为智力是无形的,所以大多数人都觉得在这方面其实都差不多,即便你受教育的程度高、见识广和语言能力强,一般人也不会觉得你比他聪明。

所以,那些骂人的话大多与智商有关:傻叉、笨蛋、蠢货、神经病、脑子进水、弱智……等等,好像这样骂人能建立起自己的智商优越感似的,从而得到精神满足。

表现在笑话上,就是智慧的笑话看起来更高明。而能「听懂」高明的笑话,说明自己也高明,从而产生精神愉悦。

三、那种比谁嗓门更大的喜剧表演方式或许已经过时了。

曾几何时,我们的舞台上流行那种谁嗓门大谁就厉害的喜剧表演,比如春晚上的小品,那好家伙,真是上台的一个比一个嗓门大。我每年除夕夜都睡不好觉,只要一闭眼,就会被电视里的小品演员喊醒了。关了电视,邻居家的电视又喊起来了。

有一年,有个春晚的导演来找我,说能不能准备一段脱口秀上春晚表演。我认真准备了好几个月,结果最终连初审都没通过。他们给出的意见是,黄西,你怎么就不喊呢?

美国脱口秀有几十年的历史,在我的印象里,没有几个人是靠喊红起来的,因为只要一喊,大家的注意力全在你的嗓音上去了,对内容的关注就会降低。有句话说的是「有理不在声高」,说笑话也是同样的道理,「好笑不在声高」。

随着观众素养的提高,大家越来越希望听到一些有质量有内容的笑话,脱口秀就是一个很好的形式,它试图将肢体表演的部分减到最低,而让观众更注意笑话的内容,于是,那些充满智慧的笑话也就建立起了优势。

分析了这么多,接下来我要说到重点了。既然人人都爱听聪明的笑话,那么那像我们这种自信心不足的人要怎样才能说出充满智慧的笑话呢?

方法一:学会说潜台词。

就像那些光靠嗓门大来搞笑的喜剧已经过时了一样,那些太直白的笑话也渐渐乏味了。有时候去开策划会,大家最喜欢说的一个词叫「直给」,意思是你要表达的东西要直接给到观众,否则观众听不懂。

我觉得这是一种典型看不起观众的观点。事实证明,观众的智商比你想象得要高得多,而且成长极快,口味也逐渐被培养得越来越刁。尤其是喜剧,好比你要是再用十年前那套搞笑方式去拍电影,绝对票房惨败。

笑话也是一个道理,你要把对方想象成和你智商一样、甚至更高的人,这样你对自己的要求也会更高,说出来的笑话自然也就智慧含量更高,而这样的笑话往往也是含蓄的、不直给的,包袱背后通常会有潜台词。

举个例子。

我当年在美国记者年会上曾说过这样一个段子:我希望我儿子能学会两种语言,一种是英语,一种是汉语。于是我儿子就问我了:「爸爸,为什么我一定要学会这两种语言呢?」。我告诉他:「假如有一天你当上了美国总统,你可以用英语来签署法律条文,再用汉语来和你的债权国谈判。」这个段子是明显有潜台词的,因为当时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听的人如果知道这个信息点,自然就会心一笑,同时觉得你的笑话很有智慧。

方法二:控制节奏,注意留白。

我常常觉得,好的笑话是合作出来的。什么意思?就是我说一个笑话,仅仅只完成了一半,另一半需要观众自己脑补画面。

如果我们把说笑话比作画画,那么,我建议大家尽量不要画那种毛孔毕现、以假乱真的写实画,而要画那种写意留白的中国山水。要想办法开启观众的联想能力和反应空间。

比如这样一个段子:

我相信出差最痛苦的事情不是同屋的同事睡觉打呼噜,而是他打的呼噜是没有节奏的。打呼噜是个很具象的行为,但没有节奏地打呼噜大家却没有见识过,脑子里一补画面,而且仿佛还有不规则的声音在耳边起伏,顿时就会觉得这笑话很有趣,也很有智慧。

方法三:让自己笨一点。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大智若愚,意思是那些看起来笨笨的人往往有大智慧。这话充满哲理,本身就蕴含着智慧,呈现在笑话上,其实就是制造反差。

我的喜剧形象常常是那种木讷、情商很低的理工男,通过我的嘴说出来的那些笨笑话,往往会有出其不意的效果。

举个例子。

在美国,我曾经试图去向漂亮女孩约会。我问她:「你愿意周末和我一起去看电影吗?」她说:「NO!」我接着问:「你确定吗?」因为 NO 在化学里也有一氧化氮的意思。

还有一个是我当年报考北大没考上,我的邻居家孩子考上了。还给我写信说北大宿舍里竟然有蟑螂。我一听气坏了:「它们是怎么进去的?!」

不通人情、情商很低、直来直往、嘴笨反应慢,这些都貌似是笨人的表现,然而从这个角度去说笑话,只要精彩,别人就会对你刮目相看,这时你的木讷就成了你的优点,因为你让他们看到了智慧的光芒。

说来说去,对于能否说出聪明的笑话,其实就只有一条禁忌:千万不要自以为聪明。刻意表现的聪明和智慧,往往就是愚蠢。

利用共情:你快乐所以我快乐

点燃自卑情绪的导火索通常是尴尬。

有的时候,我们可能会遇到一种状况,就是我们说的笑话无论自认为多好笑、表达得多到位,但对方就是不笑。用一句流行话说,就是对方没 get 到你的笑点。有时候对方还说一句:「对不起,我的笑点比较高!」这种情况会相当尴尬,就好像我们跟傻子似的,很可能在一瞬间,我们就会从自信满满跌落到自卑的泥潭里,接下来彻底不会说话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很简单,因为你的笑话内容或情感点对方不关心。用心理学的说法就是,你的笑话不具备「共情」。

什么叫共情?英文叫 Empathy,是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提出来的概念,指的是设身处地地对他人的情绪和情感的认知性的觉知、把握与理解。换句话说,就是换位思考或者具备同理心的意思。

共情是一座桥梁,可以用来沟通连接说笑话的人和听笑话的人。用王菲的一首歌来解释就是:你快乐所以我快乐。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样的共情才能打中对方的笑点呢?

首先是认知要共情。

每个人都有自己认知的内容,并不是所有笑话大家都觉得好笑。在脱口秀里有句话叫做,「Know you audience」知道你的观众。就是说你一定要知道你的听众的想法和感受才能逗他们笑。在哪个国家都一样。

举个简单的例子,男人和女人关注的题材就完全不一样。

世界杯期间,我曾说过一个这样段子:在世界杯期间大家就不要太努力工作了,因为不管你把自己搞得多辛苦多憔悴,领导都会以为你是看球赛看的。

这个段子对绝大多数爱好体育、关注足球的男人都是有效的,但很多女同胞有些 get 不到笑点。她们会问:为什么领导会这样认为?为什么世界杯就可以不努力工作?不努力工作你怎么养家?我们全家都要去喝西北风吗?我当初真是瞎了狗眼找你做老公……

遇到这种情况还能说什么?赶紧道歉呗。因为我们犯了认知错误,在说段子的时候没有利用共情。

通常女人会对什么认知度比较高?孩子、美容、购物、别人家的老公……比如这个段子:女人最喜欢做的事情其实并不是去商场购物,而是购完物之后上淘宝搜一下看看自己有没有买亏。

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身份,不同地域,不同国籍,共情的认知内容都不一样。

其次是情感要共情。

最需要去戳的点,是要戳中情感、找准情绪,所谓共情,这个「情」字是关键。

人与人之间,通常都是靠情感联系的,比如亲情,友情,爱情,师生情,等等,当你的笑话与对方渴望或正在经历的情感相吻合时,这个笑话的功能会发挥到最大。

比如,对于热恋中的女人,男朋友给她讲什么烂段子她都会笑得前仰后合,就是因为情感在。热恋阶段之后男友讲烂段子她也会笑,但得做出比较大的努力。

我以前热恋的时候,和我女朋友散步。走着走着,她突然问我,黄西,你要是爱上其他女孩该怎么办呢?我说,不可能,因为在我们搞生物化学的人的眼睛里,所有女人都是碳水化合物。挺一般的段子她当时笑得很厉害,过来一段时间关系稍微降温后她开始问了, 女人化学成份都一样你为什么爱我?我说因为那个时候我说什么你都笑!

在陌生人或同事面前讲笑话就得先把「情」建立得妥妥的。比如到了情人节,那些单身狗的自嘲段子就很受欢迎。

例如:我觉得如今的新社会什么都好,就一点不够好:没有包办婚姻。我一把年纪了还不知道去哪儿找老婆!

最后是三观要共情。

无论是否成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三观,而且三观是共情里面最重要的。题材对方很关心,情感能感同身受,三观不契合,你的笑话就等于是在对牛弹琴,搞不好还会吵起来。

举个例子,对家庭暴力的零容忍,就属于三观问题。

前段时间,某明星涉嫌家庭暴力,有他的明星朋友出来站队支持,结果招到了网友们的口诛笔伐。而另一方面,依然有该明星的死忠粉在评论里留言,说什么「一个巴掌是拍不响的」「女方也有责任」等等,这就是典型的三观不正,是属于「打击受害者」的那种三观不正的人。如果你的段子也恰好是站在这种角度,那即便再好笑也无人能笑得出来。

最近还有「女德」培训班,女德讲师公开说家暴的时候女性应该逆来顺受,提倡女人挨揍「积德治病」。我就说这位女德讲师病得不轻,想治病的话大部分女士都会帮忙的。很多人在下面鼓掌。

还有明星吸毒,偷税漏税,反华,台独,第三者插足,破坏环境,伤害动物……等等,这些大是大非的问题,一定要站稳立场,千万不要站在对立面说笑,那就不是共情,那就是伤情了。

前面说了这么多共情的重要性,谈得都比较概念,那怎样才能在实际社交中利用共情来说笑话呢?我试着总结一下,有以下几点:

第一,先潜水,再冒头。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