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俄罗斯族(俄罗斯笑话中国段子我,俄罗斯人,学汉语嫁给大4岁中国人,中俄文化差异闹很多笑话)
这是我们讲述的第368位真人的故事
我是ARTIE ,土生土长的俄罗斯姑娘,却酷爱宋词还会书法,中文名叫史信洁。
21岁,我为学汉语跑到上海读研。毕业后,本打算留在中国,却因疫情被迫留在俄罗斯。这让我苦闷不已,不曾想,我却嫁给一个中国暖男,和中国的缘分更入一层。
婚后,我俩过着亲密而有间的婚姻生活,不同文化差异闹出不少笑话。现在的我,一边画画,一边翻译中国的文学作品,成了中俄文化交流的民间“使者”。真切希望能够早点到中国见一见公婆,再举办一次中式婚礼。
(我的画作,用画笔把瞬间变成永恒)
1996年,我出生于俄罗斯伏尔加河畔的伏尔加格勒城。伏尔加格勒有近百万人口,在俄罗斯也算是比较大的城市。我的爷爷奶奶也在这座城市,他们是一对慈祥的老人,给我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
我还有个弟弟,印象中,他的身体发育有些问题。别的小孩一岁左右开始学说话,三岁就能说得比较流利,可他一直到六七岁才会正常说话。
好在父母很爱我们。母亲毕业于莫斯科大学,从前也是位优秀的职场女性。弟弟出生后,为了更好地照顾我俩,她回归了家庭。除了照料我们的生活,母亲还得经常带弟弟去看医生,帮助他适应学校的生活,每天都要做很多事,可母亲没有一点怨言。
母亲虽然爱我们,却从不溺爱。我们从小就被督促着学各种东西,连弟弟也逃不开她的“教鞭”。弟弟对音乐特别有感觉,妈妈就让他学音乐。后来,弟弟也真的成了一名出色的音乐家。我要学的东西就更多了,画画、德语、英语……
(从小开始学画,长大后,画画成了我的技能之一)
我和弟弟的童年,就是在各种学习中度过的。虽然少了很多玩耍的时间,我却养成了很好的学习习惯,学什么东西都很快。上学之后,成绩一直不错。
我还参加过俄罗斯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奥林匹克竞赛活动,在世界文化这个科目拿到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后来又顺利考上了国内最好的大学——莫斯科大学,进入莫大的亚非学院学习。
进入亚非学院后还要选择学什么语言。要是高考分数不理想,就听从学院的统一分配,通常会分到一些特别冷门的小语种。比如哈萨克斯坦的语言,学了以后也不知道能派上什么用场,大概只能当成一门学问研究吧。好在我的高考分数很不错,可以自己选择学什么。
在做选择的时候,我想到现在好多俄罗斯公司都会优先招聘会说汉语的人,觉得就业前景比较好,然后就去网站上查阅了相关资料。
我从小学画画,对图形、色彩特别敏感。一看到形态优美的汉字,特别是书法,就像看到了一幅幅美丽的小画,顿时对汉字一见钟情。我决定,就学她了。
(高中时候的我)
带着几分盲目,几分一见钟情,我开始了自己的汉语学习之旅。头一年并不顺利,一句话,汉语太难了!
一个字可以有好几个读音;明明是同一个词语,换个语境,意思又变了;有的字笔划特别多,我都不知道从哪笔开始写;最麻烦的是量词,我不明白,为什么能说一棵树,却不能说一棵筷子……
学汉语把我搞得头晕脑胀,我一度觉得汉语不是我的菜,想要放弃。但我从小到大都是优等生,也喜欢获得高分的感觉,内心还是有些不服输的,就坚持了下来。
坚持到大二,我认识的汉字多了,能够看懂一些汉语书,发现中国其实有很多有意思的艺术、历史,这才真正激发了我学习汉语的热情。
说实话,对我来说,对汉语从盲目选择到热爱,是个很慢很慢的过程,花了很长时间,但我觉得很值。因为中国的历史、文化太厚重,值得我用一生的时光探寻。
(在莫大亚非学院的时光)
大二时,我们学的都是许多年没有换过的老课本,我觉得特别不接地气。我很好奇真实的中国是什么样的,2015年时,我就通过网络,寻找中国的语言学校,打算利用假期去中国短期留学。
在网上找了一些资料后,我联系好了一所位于桂林的私立学校,顺利前往中国求学。踏上中国的土地,才发现读了两年汉语我会说课本上的词。可卫生纸、蛋糕、蔬菜、水果这些日用品反而不知道怎么说,每次出门买东西或办事,都是连比带划,很搞笑。
那时的中国,菜市场总是热闹哄哄的,街上到处都是人群充满了一种热气腾腾的烟火气,我很喜欢。呆在这样真实的语言环境里,我的汉语水平也提升得很快,至少能用汉语跟别人比较自如地交流了。2016年时,我又用同样的方式,去北京呆了一个月。
我喜欢上了这个国家,也喜欢上了中国人,回头来看,也许正是因为这份喜欢,才有了我后来的跨国情缘。
(学习书法,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时间过得很快,我转眼就毕业了。往年,大四的毕业生都会到中国留学一年,正当我满怀期待去留学时,却得知这个活动取消了。我特别生气,可生气也改变不了什么。没有条件,就自己创造条件,我原计划就在俄罗斯读硕士,因为这件事,我决定改去中国读硕士。
我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整理自己的申请资料,找大学、写申请书,前后收到了五所大学的入学通知。因为喜欢上海,我最后选择到上海外国语大学读书,还申请到了上海大学的奖学金。毕竟家里经济不太宽裕,能拿到奖学金,帮家里减轻一点负担也挺好的。
读硕士的日子是快乐的。我的专业是语言学,课业压力相对没那么重,可以把更多的时间花在我真正感兴趣的东西上,比如文言文、唐诗、宋诗等等。如果说以前我学的只是一门用于沟通的语言,现在学的就是真正的东方文化,也让我看到了一个更深邃迷人的中国。
(在上海外滩漫步是种享受)
记得有一年,一位学法语的中国朋友送了我一本《宋词三百首》。书里每首诗还配了译文,帮助读者理解。有时候失眠,我就会在睡觉前读读宋词。在宋朝时,宋词原本就是乐曲,读起来很有韵律感,念起来好听极了。无论我懂不懂那首词,当我沉浸其中时,都有一种放松的感觉,就像做了一场冥想,很享受。
韵律的美只是第一种享受,真正明白了那首诗的意境,又是一种享受。我特别喜欢苏轼那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亲人不在身边,感到孤独的时候,读读这首词,想像着我们在同一轮明月下遥遥相望,与明月相伴,似乎孤独也变成了另一种美。
还有一首词,北宋退位的皇帝赵佶写的《燕山亭·北行见杏花》,我印象也特别深。学这首宋词的时候,还没有发生俄乌战争,我也没有离开中国,可也许是冥冥中的一种感应吧。我读这首宋词时,就特别能体会到作者的心情,被词里那份对故乡的思念打动。
我很喜欢这本书,后来回俄国也一直带在身边,遇到不懂的还会问我的先生。而我和先生的结缘,也与我学汉语有关。
(上海交大图书馆中的我)
2020年放寒假前,我顺利通过了毕业答辩,完成了硕士课程。我像前几年一样回俄罗斯度假,行李都留在了宿舍。本以为20多天后就会重返学校,以后也会在中国生活一段时间,可谁也没想到,新冠疫情猛然爆发,我无法返回中国。后来,学校把毕业证、学位证寄给了我,没能参加毕业典礼,成了我留学生涯最大的遗憾。
我虽然没有再回到中国,可我跟中国的缘份还在继续。俄国斯有很多中国留学生,我很喜欢和他们交流。他们会告诉我一些中国有趣的风俗,我也会告诉他们一些俄罗斯的风俗。这种文化的交流的碰撞很有意思。
2020年夏天,我看到有人在网上发起了寻找语言伙伴,互相学习对方国家语言的活动,我也兴致勃勃地参加了。我参加活动的初心,原本只是更好地学习中文,没想到因此认识了我的先生,这就是中国人说的千里姻缘一线牵吧。
我和先生刚认识时,他的俄语不太好,我们更多地是用中文交流的。但语言从不是交往的阻力,我们慢慢熟悉起来。没多久,他就开始追我,陆陆续续送了我很多礼物。
(成功通过论文答辩,硕士毕业啦)
记得我有一个用了多年的手动滑板车,可被弟弟不小心弄坏了,我有些不开心。他知道后,送了我一个电动滑板车。还有一次,他看到我ipad的键盘有些老旧,也不太好看了,直接给我买了一套新的。我喜欢音乐,有时候会弹弹吉它,他又送了我一把吉它。
他总是这样,会关注到我需要什么。有时候我自己都没留意到缺什么,他看到后就会送上一份很贴心的礼物。我以前也交往过俄罗斯男友,却完全没有这种被呵护的感觉。他的那份细心、体贴,让我们越走越近。不到半年,我俩就正式确定了关系。
他是个很有毅力的人,做销售工作时,难免会遇到一些难缠的客户或者工作难题,他每次都会想办法克服困难,把工作继续做下去,这点让我很佩服。而且在日常相处中,我能感受到他很喜欢孩子,我相信他以后一定会是一个好父亲。
(心爱的他向我求婚的瞬间,我的心砰砰直跳)
因为对彼此的欣赏,我们的感情在交往中渐渐升温,我也越来越信任他。2021年春天,他向我求婚了。当他单膝跪下,手捧鲜花,问我是否愿意嫁给他时,我几乎是迫不及地待地点了头。爱一个人最好的方式,不就是在一起吗?
不过因为他的护照遗失了,需要回国补办。直到2022年冬天,我们才在俄罗斯举行了一个小小的婚礼。结婚后,我还开玩笑地对先生说,以前你只过中国的情人节,现在还要过西方的情人节,俄罗斯的情人节,都要给我礼物。
我的家人都很喜欢这个中国女婿。先生每次和我一起回家都会贴心地给每个人准备礼物。他还会和我一起去爷爷奶奶乡下的家,在那里干农活种菜,还说自己家种出来的菜就是好吃。我的家人们虽然听不懂中文,却能感受到他的真诚、友善,更重要的是,看到他对我的好,就很快接纳了他。
(我们结婚啦)
因为疫情,我到现在都没能去中国见公公婆婆,只能通过视频电话联系。公公婆婆很可爱,他们说我先生能娶到媳妇就不错了,外国媳妇也挺好的,还说我唯一的缺点就是太瘦了,得多吃点。先生也在一旁哈哈大笑。
当初我们在俄罗斯举行婚礼时,只邀请了20多位自己最亲密的家人、朋友参加,是个私密的婚礼。可中国的婚礼会邀请很多嘉宾,有各种仪式特别热闹。
我期待着疫情早点结束,可以和先生一起去中国去看望公公婆婆婆。再举办一场属于自己的中式婚礼,穿上中国新娘的礼服,一定特别有意思。
结婚到现在,我和先生互相影响。我喜欢上了中国的辣椒,老实的先生偶尔也会学着像俄罗斯人那样不遵守规则。但我们的生活还是会有点小摩察,比如先生表达感情时特别含蓄,几乎不会直接表达感情,有时让我挺困惑的。
(我画笔下的四大美女)
举个例子,我画了一幅画,有时会问问别人我画得怎么样。如果我问俄罗斯朋友,对方通常会直接说,画得很好,或者不好。可如果问我先生,他通常会说:“画得还好。”
还好是什么意思,是好,还是不好呢?在我这个俄罗斯人眼里,这真是一个很含糊,很奇怪的回答。有一次,我画了一幅自己觉得很棒的画,拿去给先生看,他又说还好时,我忍不住生气地说:“难道不是非常好吗?”先生笑道:“中国人就是这么说话的。”弄得我哭笑不得。
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插曲,大部分时候,我们的生活是和谐的。比我大4岁的先生,给了我许多包容和支持。最让我感动的,是他每年都会纵容我长达一个月的“离家出走”。
我离家出走,是因为俄罗斯的冬天特别冷。我的工作都是通过网络进行的,冬天时,我常常九点左右出门,找一间开着暖气的咖啡厅工作。往往出门时天还没透亮,四点左右回家时,天已经黑了。
(我的自画像)
黑夜太长,白天太短,而且那么冷,我整个人都很难受,工作效率也很低。所以每到冬天,我都想离开俄罗斯,去热带国家过冬。先生是做销售的,请假特别困难,不能每次都陪我去国外呆那么久。可他从不会阻止我出国过冬,给了我很大的自由。
2021年时,我和朋友们去了马尔代夫,今年又去了斯里兰卡。几乎每年我都会在外面呆一个来月,等到寒冬过去才会回家。我不在家的时候,虽然也可以通过视频电话和先生保持联系,但在生活上,先生就只能自己照顾自己。可他从没有因此指责我没尽到妻子的义务什么的,所以我特别感谢他能理解我、支持我。
(从未忘记的甜蜜瞬间)
这些年,我去过很多国家,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有时候是一个人去的,有时候是和先生一起。我去过的地方越多,接触过的世界文化越多,越能感受到世界的宽广,也越来越能接纳不同的价值观,更加豁达。中国有句老话,说人应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许就是这个道理吧。
现在,我的工作、生活就是画画、翻译,陆续把很多中国的文学作品翻译成了俄语。翻译并不轻松,特别是文言文、诗词,很难用俄语表达,我每次都觉得很伤脑筋,但乐在其中。
朋友开玩笑,说我是民间的中俄文化交流使者。虽然是玩笑,可我很愿意当这个使者。我还在学对外俄语,希望以后能成为一个对外俄语老师,教中国人俄语,分享我们的俄罗斯文化,那也会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口述:史信洁】
【编辑:艾薇儿】
目前我们已经记录了368位真人故事,感动了被采访人和千万读者。
如果您有故事想讲述,或想加入我们团队成为作者,都请私信@真实人物采访,随时欢迎您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