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郭德纲笑场的相声(郭德纲笑话段子笑话郭德纲?你才是笑话)

大家应该都知道,郭德纲又被叫板了。

大概也是郭老师支持率最高的一次。

相声选秀节目《相声有新人》,来了一对博士夫妻搭档李宏烨和郑钰,号称发明了一套相声公式。

不过,夫妻、博士、公式相声都还不是他们最让人诧异的。

没教养才是。

作为选手,他们自报家门后,对于导师不认识他们这一事实有几分意外。

男方还伸手一指:“您不认识我是吧?”

郭德纲接茬:“今天你让我认识认识。”

在表演开始前,他还给郭德纲送上三本自己的著作《说出你的笑:校园相声学》《相声的有限元》和《逻辑搞笑实录》。

指着其中一本他认为最通俗的对郭德纲说——

我估计您能看懂这本差不多。

听出来了吧,这位选手是抱着指导工作的心态来的。

表演结束后,郭德纲对他们用公式创作相声的思路表示了怀疑。

结果对方一口答应:“您说我指点,没事。”

如果说相声是一门语言艺术。

那么这对夫妻就是实力展示了,什么叫不会说话

当郭德纲说出不能通过的结果后,男方又给了郭德纲“最后一次机会”,并最终撂下走着瞧的狠话——

今天您不让我们过,是吗?

确定一下

……

我们走着瞧

今天是您不让我们过

明天坐在那个位置上行的

也许就是我们

至于他们表演相声的水平如何?

欣赏一下场下选手的表情——

作为一个外行,Sir只能说直观感受就是一个字,尬。

所以Sir请来资深相声爱好者兼工科男的好友@阿时,想让他点评李宏烨夫妇的相声。

结果他说不用评,完全上不了台面,“我听第一句就想关掉了”。

但他表示还有很多话想说。

希望大家不要对相声有什么误会。

也不要对工科男有什么误会。

文 | 阿时

Sir电影独家专稿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对于李的为人我就不过多评论了,相信每个有正常情商的人都自有判断。

我更想来说说,在李的狂妄背后的,关于相声的谬误。

首先——

博士值得拿来当标签吗?

省省吧。

相声演员自诩自己“肚子是杂货铺”。

事实也确实如此。

相声演员要对世间万象有主动地感知乃至求索的功夫,古今中外,多多益善。

这种博闻强识,既能提升相声演员自身的素质与眼界,也能为相声作品源源不断注入新鲜血液,维持住观众对相声的新鲜感。

杂货铺式的相声,与要求精而专的博士教育是相互抵牾的。

而且标榜着博士学来说相声,容易陷入自嗨,把自己长时间在小圈子里的梗,抛给圈子外的观众。

比如把永远对一个人好,说成是“永动机”。

稍有物理常识的人也能明白什么意思。

但毫不有趣。

当然并不是说博士就一定不能讲相声。

同场的另外一位博士学历选手

只是高学历不会自动转化为相声的高水平。

想要入行,还是得老老实实从头做起。

相反像李宏烨这样搁不下身段,在该节目开头频繁提起“博士”二字,听来着实生厌。

相声可以总结成理论?

当然。

八十年代的《笑谈相声》,应该是近现代相声理论的开山之作。

书的风格也是极为亲民的,其中总结的创作手法有“三翻四抖”、“古事今说”、“谐音错觉”等二十一种,基本上涵盖了绝大部分的包袱创作原理,至今仍是实用的,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

说相声其实也有章可循。

传统相声创作也有所谓垫话、梁子、底,都是对相声技术的拆解,也可以理解为某种“应用公式”。

比如方清平等所热衷的积木式相声(一根线到底,包袱一个接一个),这种合理的程式、套路也是业内需要的,但绝没有什么万能公式。

虽然没有数学公式,但相声表演者同样需要精妙的“计算”——

赵佩茹与马三立的一段《拴娃娃》录音里,赵佩茹感受到进度慢了,趁大家不注意对马三立说了句“春典”(黑话),催促马先生讲快点;

比如郭老师玩老梗的时候,被台下抢答了,他都能从容地控场并转换;

又比如某场《汾河湾》,于谦老师喝醉了,频繁地忘词、串戏,郭老师使尽浑身解数给摆平了,效果居然比正常版要好,许多人至今看不出来问题。

这些都是随机应变,在人脑中一瞬间的决策,真要等你拿个公式来算清楚,场子都凉了。

李的相声理论可行吗?

呵呵。

李所谓的公式,虽然数理上还看不到什么硬伤。

但就算学会了这种公式也相当于——

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说不好一出相声。

运动员的教练、营养师不能代替运动员上场比赛。

同样,总结出再多理论,也不能代替相声中“表演”的技术含量。

李宏烨称,观众笑的时间点及时长是可以计算的,这也就意味着,他对相声的理解是一个个离散的“笑点”总和。

但相声是一个整体的作品,而且需要表演者有一个连贯的状态。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这个人台风稳”。

而李宏烨夫妻一看就是没有进入角色,从始至终也毫无台风可言。

这种时候已经没有必要去追究他们抖了什么包袱了。

因为没有表演,那已经不叫相声,你可以称之为段子朗读机。

郭德纲是相声界的老学究吗?

在节目播出受到争议后,李宏烨和郑钰夫妇发布了道歉视频(更像是对郭德纲的反驳和对自己立场的重申)。

提到他们现场的失态是因为“生气”。

而生气的原因是“郭德纲不创新”——

节目里看上去我们情绪很激动

很多人就理解为自大

其实我们是生气的

他认为相声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郭老师的意思就是“为什么相声要创新”、“相声不需要创新”

所以如果他不支持创新

那么相声的未来,我们孩子听的相声在哪里

在节目中同样也可以看到,他们对老派相声的批判。

在他们看来,只要是两个人在台上把观众逗笑,就是相声。

同时抱怨总是有行内专家跳出来否定:“这不是相声。”

不过恐怕他们有所不知的是——

郭德纲对所谓的“专家学者”同样持反感的态度。

他多次表达相声方面的话语权是应该掌握在资深的相声从业者手中,传统曲艺相信的是对口口相传的诀窍、技艺的理解、发挥,和表演经验的积累,此外的基本都是次要的。

在郭德纲的《相声演义》(《窦天宝传奇》)里,有一个场景,他所饰演的主角初下海说相声,白天偷听人家的表演,晚上回家跟搭档默写并修改别人的本子,在修改中郭老师泄露了他的一个创作原则——

就是胡闹呗”。

讲明白点,郭德纲也是一个讲求“反套路”、“出其不意”、“与时俱进”的相声创作者。

这点听过郭老师的传统相声(主题、间架等是旧的,基本可以在姜昆等主编的传统相声大全那本书里找到的作品)后感受会很深,他会对旧的包袱进行精加工,没有包袱的地方适当闹一下,优化整体结构,同时淡化主旋律色彩。

比如传统相声《文章会》,有多个版本,郭老师早期跟张文顺合作时的版本类似于马志明的拉洋车版本(马三立的是烤红薯版本,苏文茂等是比较正常的无暗线版本),效果一般,到后来跟于谦合作,则改成了摊煎饼版本,极为有趣;郭老师的《卖吊票》,在传统路数上嫁接了《大保镖》的卖粽子的暗线,郭老师的《黄鹤楼》,在传统路数上增加了卖包子的暗线,而且闹腾劲儿很大。

郭德纲不反对创新,但创新必须有评判的标准。

这一点他说的非常直白,就是商演成功

商演成功说明观众买票。

观众买票才是相声成不成功的最直观体现。

而不是什么公式计算出来的标准。

而根据我所查阅的资料,李宏烨还没有大型商演经历,受众群体单一,大多是校园晚会。

在这些场子,说白了观众不是真正的相声票友,对演出的要求也仅限于“我们学院出了个节目”而已。

“公式相声”体现的是科学与艺术之间的隔阂吗?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这不是科学、这不是科学、这不是科学。

这是民粹

民粹的一种心态是,上层的精英人士垄断了话语权,剥夺了普通人自我实现的机会。

具体来说呢?

李宏烨在节目中不满,现在的相声已经形成明星与大众的对立——

他认为太平歌词什么的现在大众都不爱听了。

而且业内坚持的“说学逗唱”这些基本功训练,太过于艰深,阻止了普通人学习相声艺术。(所以他发明了通用的公式)

在被郭德纲拒绝后,李还试图对现场观众“策反”——

(我的书)都是写给他们这些零基础的人

你们想不想上台说相声

想不想说你们心里的生活的话

(观众一脸蒙蔽,我就想听相声啊,不想说)

老实说,这种论调太不新鲜了,不就是过去的发动群众,“打倒反动学术权威”吗?

太多历史不忍细读。

只来说说那一部《活着》。

福贵的女儿生产时,发现医院专业的老医生已经被打倒,关了牛棚。

取而代之的,是没有经验,入行门槛低的年轻“医生”。

为什么呢?

因为那些专家、老学究要求太高,都打消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啊。

或许现在我们比较庆幸的是——

不专业的人说相声,听了起码不会死人。

且和过去不同,这起码还是一个可以对民粹尽情嘲笑的年代。

对李宏烨我就直说了吧:

人人都可以说相声,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人都有刻苦钻研的权利。

但不是人人能成为相声演员的。

而还有的人,或许一开始就不该进这行。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