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每日一笑 幽默小段子(馋嘴段子笑话讲笑话)

o带有不宜色彩的笑话、故事的传播不可能在正式严肃的场合。多在旅游、度假等休闲环境下传播较多,人与人之间都没有太多的了解,大家都有放松心情释放压力的需求,讲一点上不了纲、踩不了线的笑话,估计也没谁追究,大家落得个开心。最近网络上就有不少旅游巴士车上讲段子逗大家乐的视频也挺火!

下面记一段本人的亲身经历:

前两年,单位组织了一次怀柔周边景点旅游。我们单位是外地的,那几年公款消费很盛行,单位的领导担心下面嫌他们小气,所以在我看来搞得算铺张。旅游行程全交旅行社安排,专们安排了导游。就这种谁也不了解谁,导完了就分手的关系,导游为了讨大家开心,两天里故事笑话不断。这里只捡一则笑话供大家开心。

他说:我们冀中农民有个习惯。大蒜收到家以后就编成一辫一辫的,挂在院子里背阴的墙上。一天正是早饭饭点儿,大家都聚在饭场吃饭。只见朝向这里的一家大门突然打开,跳出一个女人冲着众人大骂:“哪个狗娘养的王八犊子!你他妈的一晚上弄我两三辫(遍)、一晚上弄我两三辫(遍),谁他妈受得了?!王八蛋!”大家先是一愣?当知道她家的大蒜被小偷一次次小量的偷去之后,有人忍不住偷笑。女人话一出口就感觉不对,随即转身进门,把那大门狠狠地摔上!门框都差点震脱!

讲笑话时,我们正行走一段山石小路上,一位女同事正好在笑声中踩到一 粒石籽,脚一滑、坐在了地上,前后的人都开怀大笑!导游却觉得非常有成就感。

讲话要分场合、看对象、讲分寸,这是常识。不想让别人听到,那是交头接耳、窃窃私语,议论别人的是非短长就低声细语……。就连讲故事说笑话都要有一定的环境条件。尤其是一些少年不宜的笑话更要注意场合。

远的讲,早在五十年代,县里有个盲人说书队,属民政科管理,由一名退伍的二级残废军人带着到乡下说唱。村社给他们一点报酬,很受乡下人的欢迎。每当说书的来了,几乎全村一人不缺的都挤来听书。说书的内容有宣传政策的、有传统历史故事的……。这是乡下人看戏所谓的整本。要是看戏的话,整本一完,就杀戏(散戏、散场)了。可听书却不然,听众要求再加演‘搭戏’,加一段不行,再加一段……。反复要求加演‘搭戏’的人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目的在于往深夜熬,把那些顶不住瞌睡的人熬得离场走人。大人们都知道后戏是什么,该带走的都带回家睡觉去了。听众越来越少,他们就提要求让说荤段子。每天走乡串社的说书人当然明白。推辞说:“队长不让说!”

大家说:“队长吃夜宵去了,说点简单的没事!”

说书人歪着脑袋,侧着耳朵(样子好笑):“大姑娘小媳妇都还在这儿呢……”

大家哄骗盲人,连声说‘真的没有啦,都是大老爷们儿。’甚至推小男孩答腔。

…………

说书人讲一些不太过瘾的段子:什么馋嘴媳妇偷吃年糕,烧了自己肚皮,甩出去年糕又烫了老公公的胡须;什么食量大的媳妇尿床……内容夸张逗笑……

我还记得有一个小段儿说两口子吹牛打趣。

女人唱:我大哥官居一品做宰相,我二哥定国安邦拜將军,也就三哥差一点,宛平城里作知县(管皇城)。

男人唱:你大哥出门拄双拐,你二哥出门就地爬,唯有你三哥算有出息,他东庄会上卖南瓜……

说书人唱这些,为的是塘塞大家拖延时间!

………

经过几轮毫无意义的清场,即便有几个性格爽朗、也想乐一乐的妇女没有离场,反正瞎子也看不到!无所谓了。

说书人开始讲故事了……

这是早年间讲荤笑话的场合。至于讲了什么?还真不知道怎么往下写。

封建传统年代、落后闭塞的山乡,说书人的笑话、故事还起着认识男女生理、性事启蒙的作用。

社会发展到今天,无论哪方面都不能和几十年前同日而语。但是,说话看对象、讲究方式、注意场合、掌握分寸却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THE END<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