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在乡村治理创新中的作用(农村一日游笑话段子文化涵养在乡村振兴大有作为||白岩峰)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吧!
新楚风第580期
文化涵养在乡村振兴大有作为——阅读文友吴仕钊《植树与树人》有感
文/白岩峰(神农架)
过去讲,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现在是政策在逐渐倾向农民,教育农民仍不可忽视。文化传播,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正逢好时节。3月12日植树节,我们5人从神农架到随州市随县,第二天去尚市镇群金村参加“桃花节”,现场车水马龙,人山人海,农家院里,游客都是流水席进餐,与尚市镇上的刘委员同席。在桃花盛开的时候,看到群金村的人利用五万亩桃园举办桃花节的盛况,感慨甚多,神农架林区木鱼镇有一万多亩茶园,而且茶祖就是神农氏,“一日而遇七十毒,茶解之。”今天一大早读到吴仕钊发表在《新楚风》上的文章《植树与树人》,在文章中他已经思考出来结论:小小的桃树居然可以成就一个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抓手,这说明一个真理:事在人为!也再次证明古人之言:“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善用其心,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基本心理准备,不用其心,不能生发对事情的计划,不能落实对事情的运作。做一件事情的初心,决定着这件事情的始末,在践行这件事情时,始终如初,慎终追远,方可成就。吴仕钊在去年冬回尚市镇净明铺维修了老屋,13日去参加“桃花节”途中,我们去参观了他的老屋,还在她的亲家母家里小坐,特意问其名字叫黄艳,是从炎帝出生地历山镇嫁过来的。吴仕钊,笔名常兴,文学硕士,教授、作家,文化学者。出版有《外国文学自学指导》《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南》《宣传工作耕耘录》《文海拾零》《慈善大洪山》《伍子胥传》等多部个人专著,在诗经研究等经典国学文化领域都有一定深度的研习,喜欢写一些文化散文,一些文字被文友配乐朗诵,常与文友唱和诗词。 吴仕钊说,他维修老屋,不仅仅是为了宽慰乡愁,也不仅仅是为了忆及父辈的艰辛,更不单单是在清明祭奠祖先时回到老家有一个落脚的地方,而是有一个初心——这里是他曾经的读书之地,是想恢复那个曾经的书屋。记得那天在大洪山西游记公园,我与吴仕钊漫步女王殿周围,听他说自己的本心和书屋的名字,解释一番用途,或作为当地文艺研学基地,或作为传承经典的耕读之所,或作为与乡亲们交流学习,畅谈生活体会的一席之地。总之,恢复书屋,不只是自己退休后有一个可以读书的去处,而是想恢复耕读的原生态,重拾耕读起家惠及百姓,禾下乘凉的梦想。我当即建议直接命名为“常兴书屋”,当时解释寓意“只有读书才可以家族常兴,事业常兴,乡村常兴,国家常兴。”我也是2年前端午节时提议在新华镇高白岩老家举办一次“大方桌文化节”活动,就开始强烈地产生维修老屋的想法,而且直接就是想办一个乡村“冯家老屋读书堂”,一方面请各地文化人传播先进文化思想,一方面传承中华礼节文化,普及大方桌吃饭时的上下长幼尊卑有序之民俗。早在2017年4月还开始了互联网商学院运作,无奈至今还没有找到喜爱大山深处文化的合伙投资人,没有足够的经费,没能急于去具体实施,也可能要放到像吴仕钊先生一样退休后才能实现。有朋友说维修老屋很简单,而在我的神农架深山老家真的不容易,多次回家细细策划,多次推翻自己的设想,多次放慢自己的脚步,老屋周围还有牛羊鸡鸭,放养着跑跑猪,那是大山之中,而不是像吴仕钊老家那样的小集镇老街上,首先一个牛羊粪便,鸡鸭污染,跑跑猪的乱窜,规范好家养动物的活动路线就是有很大的难度。曾经把在老家恢复老屋读书堂的想法,告诉过从老家走出去已经有些钱了的年轻一代老板。他们说,老家人都是农民是没有文化的大老粗,村委会建有文化书屋,年轻人长年外出务工,年老人都是唱唱山歌讲一些笑话故事,都只想自己的不会管别人的,根深蒂固的小农思想,投资老屋读书堂确实没必要,你是待着太闲了没事就异想天开。这越发坚定了今后维修老屋办好“冯家老屋读书堂”的信念,现实情况下,乡村文化兴则乡村则振兴,不然也只会是与很多突然暴富起来乡村短暂的兴旺景象无异。3月25日,神农架林区新任党委书记是从随州市委副书记调任,曾经在神农架林区工作的党委书记去年10月到了随州任市委书记。原神农架的到了随州,在随州的又到了神农架林区,是省委的安排,把“重走神农路”连接起来了!当今时下,在神农架大山深处提倡耕读文化,打造生态文学品牌,也是我作为全国报界知名编辑记者,在一个乡镇21年采访基层新闻看到听到一些事情受到的启发。读了吴仕钊的文章,除了完全同意他的几点思考之外,神农架大山深处不同于其它地方,也有特殊性的思考:一、退耕还林的思考。神农架林区从2000年前后开始实施大范围的退耕还林,我老家就退耕还林达到20多亩,25度以上的坡地全部退耕还林,这将为建设绿色神农架做出很大贡献。但是,一些地方也有把平地退耕的,就是图简单省事,当时拿到退耕还林补贴款。还林后再要恢复耕地,或者进行旅游开发建设,那就非常不容易了。所以,实事求是,适当调整,助力振兴乡村全域旅游发展,是需要思考的问题。二、异地搬迁的思考。整体异地搬迁,在有些地方是成功的经验,但是在神农架并不算成功,有的地方甚至是严重脱离了实际情况。冯姓的祖先就是逃避灾荒和战争从平原地方躲进深山老林,找到一个地方,开荒种地,繁育后代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人类最早原始社会就是生活在森林中。我好多次到高白岩的移民小区,那儿无商业,无旅游,无发展,还住着好几个我在村里上小学时候的同学,也有好几个同村小时候的玩伴,他们离原来自己承包的土地有好几里路远,那些单身的光棍他们到60、70岁以后都只能搬进养老院。集中搬迁带来今后生活影响,后期也需要思考,有的又回到原居住点去住了。邻居互助,家族叔伯侄子侄女的孝顺文化就是一种解决方式。三、抛荒现象的思考。种田比较效益低下,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外出打工这无可厚非,每家每户的田,本可以流转集中起来耕耘或利用,不至于主要劳动力外出而使田地荒芜。但土地承包人宁愿田地荒废也不愿流转绘他人或集体,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几种心态值得关注。一是土地持有者“宁肯土地荒废也不愿意转租流转给他人受益”的心态;一是流转土地运作者“因多重原因不向土地持有者兑现承诺”的心态;一种是“有田也不去种,种了也白种,不如等靠要”的心态。这几种心态相互作用,恶性循环,是目前种田比较效益低下状况中,土地荒芜的主要因素。教育和引导这几种心态的人们,趋向于共同开发利用土地,共同受益,是解决土地荒废人的因素中的内因,这是主要因素。外因是引进农作物保险和兽害补偿机制,解决农业因自然灾害动物灾害靠天收的问题,让种田人看到种田的希望,在希望的田野上实现理想。四、留守现象的思考。种田没有效益留不住人,产业没有兴旺吸引不了人;集体经济组织有待壮大需要人与找不到人的矛盾突出,留守的老人儿童未能成为乡村振兴所需要的人。这种人口流动和留守现象,十分令人堪忧。让家乡的人们认识到这种留守现象的成因和解决的办法,也有一个教育和引导的问题,这是一项较大的系统工程。五、“看客”现象的思考。何为“看客”?知道这件事需要做,也知道这件事如何做,就是自己不做这举手之劳的事,指望别人去做,看着别人去做。存在这种“看戏人”觉悟认知,只对他人不对自己的人,姑且用“看客”称之。吴仕钊曾经书写过几则笑话,讽刺了这种看客,辑录如此,便于说明问题—— 乡村文明笑话段子三则(一)父不伐子伐一日,一村副主任从某家门前过,某对其语:“门前水泥路面甚好,有一株树的枝条外伸,恐影响吾儿开车自广州归”。副主任答曰:“甚是,须伐之,得自力伐之”。某曰:“自伐之,无须对君言甚”。心中不悦。次日上街,遇村主任,便将昨日之言复言之,主任对曰:“可自伐之”。某觉正副主任皆言此,便欣然说与:“尚可,须两小时伐之,一小时工资200元”。主任说:“国家首脑便无此工酬!既费400元,不如绕道行之,省去你工夫和公家资费”。某听后更气,回家闭门思之。儿归,见路技擦车自伐之,通途归家场院。余听主任讲此笑话,甚逗,于当晩酒后记之,供笑耳。(二)垃圾桶内空一天午后,一村民手机电话叫板村主任:“村中一垃圾桶周边,甚是垃圾袋。恐卫生承包人不力”。主任听后亦疑卫生人员偷懒,电话催其速去处之。卫生员即刻赶到现场,见状果如是言,揭垃圾桶盖望之,空也!便将周边垃圾袋复归入桶内。拍照复主任曰:“彼垃圾曲线归之,村民卫生须自治”。是也,村民自觉,乃村级文明内因也!(三)垃圾桶归己这日,一老者对余说:“门前附近倘有一垃圾桶,垃圾分类可望”。余觉此言甚好,可培村民卫生文明习惯,举手之劳也。便将此事说与村主任,主任说无妨,恐有人将其纳入自家屋内,本村曾一日丢失30余垃圾桶,查知,均由相关村民纳归己。余觉此事奇怪!这天午前,卫生保洁员拖一红色垃圾桶过余门前,视之告老者:“长辈丢垃圾无虞,可在门前丢之”。老者甚喜,转身进屋,复岀门再望,怅然若失,垃圾桶不复见。问他人,见者言:“已到某家院内值守,与旁人家无干也”。疑之,难道他人丢垃圾皆去某家院落丢之?以是观,村民素质系乡村文明之基,乡村振兴,素质教育当为先。 六、“空壳”现象的思考。这里借“空壳”形容集体经济状况。大凡搞得好的村,都是集体经济组织不断发展壮大的村。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手里有钱,办事方便。这些道理不仅对家庭,对村集体,乃至对国家都是管用的。“空壳现象”与“空心村现象”往往是一对孪生兄弟,改变这些现状,思想的启迪,文化的涵养,精神的塑造,实践的运作,等等这些,都需要文化的包容,文化的自觉。文化的自信是精神层面的,也是物质层面的。在文化自觉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才是真正的自信。对上述六种现象的思考,就像吃中药治病,需要“药引子”。什么是“思考”的“药引子”呢?读书!是的,读书可以启迪思考!今日写成这样一篇读后感,还是有私心,就是念念不忘“冯家老屋读书堂”的读书梦。很多乡贤普通文化人,办不了大事,就办一个读书堂或者讲经所,周末或者下雨天,招几个周围的老百姓当“学生”,不要管年龄大小,可以互相交流,各取所长,通过文化教化,乡村风气引导,慢慢提升村民素质,这是乡村则真的振兴的内动力,文化在乡村振兴中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写毕,发吴仕钊斧正,他回诗四句“同奏振兴曲,共唱乡村歌!神农有感应,文化强家国。”(2021.3.28日于神农架)投稿信箱:595818108@qq.com
作者简介
冯安新,笔名白岩峰,1965.4月出生,湖北省神农架林区人,湖北省青年诗歌学会会员,神农架林区诗词学会副会长,1995年入选《中国报界知名编辑记者辞典》一书,参加人民文学举办现代诗歌创作班。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往
期精
彩从身边小事抓起做好电力安全‖汪洋舰
彩灯下的青春(4)||贾安强
建“南北墙”的不是东西||杨帆
征稿启事新楚风平台面向广大作者征集散文、小说、诗歌、游记、摄影等原创文艺作品
首次投稿请附上简历和个人形象照片
作者在新楚风首发的原创作品,可在其他平台投稿刊发(联系小编授权即可)
投稿信箱:595818108@qq.com
我是新楚风小编
请多多赐稿
扫码关注,加小编个人微信点亮在看,你最好看